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创 > > 正文

古都南京兴起“文化+科技”风潮 戴上VR,来南京“重返历史”

2020-10-26

“文化和科技融合,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,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,是朝阳产业,大有前途。”9月17日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的重要讲话,让全国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之一振。跨界融合浪潮下,我国的文化产业正阔步踏上新赛道,昂首迈向新未来。

一个多月后,六朝古都南京,2020中国(南京)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开幕。短短三天时间里,592家企业主体集体亮相,超90场大小活动交相辉映,多家国家级示范基地踊跃助阵,恰是这一新趋势的生动注脚。

最新产品有哪些?行业未来怎样?痛点难点都在哪?国内文化和科技融合行业的目光,纷纷聚焦南京。这是时代发展的新趋势,也是城市魅力的新看点。

文物会“读心”,新玩法带来新体验

AR、VR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,依然是本届融交会的关键词,但一个明显变化是,技术更成熟了,玩法更新颖了。随便询问一家企业,其技术成果都已经更新了好几代。

一位身穿智能感应设备的工作人员正不断做出翻滚、弹跳等动作,与此同时,身后大屏幕上的虚拟动画人物立刻和他“神同步”。在达瓦科技展台,国内顶尖的动作捕捉技术与观众零距离接触。

戴上一款黑色头环,眼前大屏上的一尊三彩釉陶载乐骆驼俑突然“动起来”。当观众专注看向某一部位,俑人仿佛掌握“读心术”,快速弹出该部位的详细介绍。由北京鲸世科技带来的沉浸式意念交互新技术,可以快速捕捉人的注意力,实现轻松交互。

外出采访无需携带摄像机,传输资料也不必依赖笔记本电脑,枭龙科技展出的一款AR智能眼镜,集成了摄像录制、视频通话、直播以及人脸识别等多重功能,媒体记者未来有望告别“全副武装”,只戴一副眼镜就能外出独立采访。

在来自深圳的太平洋未来科技展台前,戴上AR眼镜,从墙上的画中突然“跑”出一辆赛车,耳边响起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的声音,伴随着一番闪转腾挪,车轮轨迹最终勾勒成绚烂的光影图案,和画上的狂怒醒狮渐渐重合。不久的将来,画家创作和观众欣赏的方式或许会就此改写。

围绕“新时代、新体系、新体验”的展览主题,本次融交会重点规划了“文化和科技融合典型应用”“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”“国家文化大数据建设成果”等多个板块,化身融合成果的“阅兵场”,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深圳南山等国家级示范基地组团前来助阵。一位来自深圳的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,他们来参展的最主要目的,就是在南京寻找合适的落地场景,拓展应用,目前已经和南京文投接上头,正讨论合作的可能性。

南京方言“献声”国产动漫

592家企业报名参展,其中南京企业达到312家,占大半壁江山,“创新名城”的活力可见一斑。惊艳亮相的背后,各家企业都在埋头创新,卧薪尝胆,努力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扛起更多“南京担当”。

日前,记者来到位于雨花台区的南京灵瞳影视动画有限公司,两层楼的大开间里,年轻动漫师们正在电脑前忙碌,明年一月,他们将正式推出名为《飞吧!篮球》的国产原创动漫番剧,以南京城为背景,讲述了一群热爱篮球的高中生在球场上拼搏,追逐理想,收获亲情、友情和朦胧爱情的故事。为了充分体现南京特色,片中还特别选取了上海路、新街口、紫峰大厦等南京地标建筑,动漫师实地取景后绘画而成。此外还有南京方言、南京白局等本地元素。

“提到篮球题材的动漫,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日本的《灌篮高手》,中国有那么多的篮球人口,理应有拿得出手的国产篮球动漫。”公司总经理赵元辕说。为此,公司把所有人员全部投入到《飞吧!篮球》的制作。该剧的预告片已经在视频网站“哔哩哔哩”上发布,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期待。

位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一处小宅院里,华加文创公司的导演张明轩已经在此奋战两个月。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发一部沉浸式历史影片项目,以明末清初的战乱为大背景,以“秦淮八艳”等真实历史人物和史实为主轴,进行二次创作,编排了许多小人物的生离死别情节。情景剧未来在愚园景区投用后,游客头戴VR眼镜,就能“置身”当时的场景,与人物“对话”“互动”。

张明轩从小在南京长大,对夫子庙、老门东等景区人山人海的现象司空见惯。他发现,游客在景区里大多走马观花,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背后的故事。

从美国的VICE公司离职后,张明轩回到南京,并于两年前加入华加文创公司。彼时,这家公司刚刚增设新媒体部门,正探索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。张明轩希望,未来公司的沉浸式影片产品,能让游客在南京历史景区停留的时间更长一些。“六朝古都有太多故事可以讲述,借助科技的力量,人们将更近距离地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。”

迈入新赛道,融出更多精彩

去年8月,科技部、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要完善全国文化技术交易市场体系,定期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,打造交流对接平台。当年,南京融交会成功举办,成为全国首个落实该指导意见的专题展会,“为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,助力打通文化科技融合‘最后一公里’提供了创新样板”。

其实,早在《指导意见》下发的前一年,南京已经提前探索转型,把举办了九届的“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会”升级为“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”。一字之变,南京切中了产业变革的新脉搏,一举迈入新赛道,发展视野立刻打开。

“既有大规模的成果展览展示,又有国家级示范基地负责人的高级研修班,还有热点和趋势论坛,三大重要板块可谓强强联合。”中宣部文改办副主任、巡视员高书生认为,这充分体现了南京正举全力打出“组合拳”,扎实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。

今年7月,南京印发了《关于促进南京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》。《方案》提到,南京将通过加快企业认定培育、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、促进文化科技成果应用八项重点举措,力争到2022年,推动省级文化科技重点企业达到50家左右,确定5-10家以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应用为重点的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,争创1-2家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,把文化科技融交会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专题展会。

省委常委、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指出,要充分发挥南京文化资源丰富、科创人才集聚、文创产业发达的优势,坚持创新驱动,强化跨界融合,让文化与科技融出更多精彩、碰出更多火花,为建设“创新名城、美丽古都”提供更强精神动力和产业支撑。

一方面,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,拥有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,是国内唯一的文学之都。另一方面,南京又是高速发展中的创新名城,在《自然》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榜单中名列第12位。两种城市气质的双重叠加下,南京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,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920亿元,占比达到6.5%,持续位居全省首位。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,南京大有前途。

大家都爱看
查看更多热点新闻